在當前“雙碳”政策的背景下,堿性氫氧化反應(HOR)作為氫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,受到廣泛關注。近日,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輝研究員、鄭方才項目研究員與安徽大學羅齊全教授合作,依托穩(wěn)態(tài)強磁場實驗裝置(SHMFF)電子順磁共振測量技術(ESR),開展了堿性氫氧化反應催化劑性能的研究,提出了通過Ru-O界面結構調控Ru催化劑局部電子結構的策略,實現(xiàn)了堿性氫氧化反應性能的提升,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在Nano Letters上。
Ru作為最具成本效益的鉑族金屬,有望替代Pt催化劑應用于堿性氫氧化反應。然而,Ru催化劑表面活性位點容易吸附電解質中的H*和OH*,這會阻礙堿性氫氧化反應中H*的解吸附過程,進而減緩堿性氫氧化反應的速率。
針對這一科學問題,本研究通過MnO晶格限域Ru催化劑,構建了高效穩(wěn)定的堿性氫氧化反應活性位點?。團隊借助ESR證實了界面Ru-O鍵的形成。這一形成優(yōu)化了界面局域電子結構,導致界面Ru原子的d帶中心下移?,實現(xiàn)了對H*和OH*吸附的優(yōu)化,從而降低了H?O的形成能壘?。該催化劑在0.1 M KOH電解液中展現(xiàn)出1.26 mA μg?1Ru的質量活性,分別高于對比樣品Ru/C(0.097 mA μg?1Ru)和商業(yè)Pt/C(0.158 mA μg?1Pt)質量活性的13.0倍和8.0倍?。同時,該催化劑還表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耐久性和CO抗毒性?。
該研究為堿性氫氧化反應催化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,展示了界面電子結構調控在增強Ru催化劑于堿性氫氧化反應活性中的關鍵作用?。
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、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、合肥物質院院長基金拔尖培育計劃、中國科學院合肥科學中心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項目、強磁場安徽省實驗室等的資助。
論文鏈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nanolett.4c06285